作者:Sei Labs 联合创始人 Jay Jog;编译:白水

2017 年,CryptoKitties 的热潮导致以太坊网络崩溃,这一事件为区块链的可扩展性敲响了警钟。如今,去中心化金融(DeFi)锁定的资金已超过 1000 亿美元,数百万个非同质化代币(NFT)正在交易,这一教训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作为驱动这些活动的核心引擎,以太坊虚拟机(EVM)正逐渐接近其性能极限。

迄今为止,加密社区普遍将 Layer 2 解决方案视为应对 EVM 性能挑战的答案——通过独立链处理交易并向以太坊主网报告。但如果这种解决方案并非真正的答案呢?

Layer 2 并非终极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Layer 2 区块链被视为解决 EVM 性能瓶颈的关键方案,因为它们能够将以太坊的计算负载转移到二级链上。然而,事实证明,Layer 2 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许多人期待的永久解决方案。正如 Gemini 报道的那样,2024 年每 19 天就会出现一个新的 Layer 2 项目,这表明竞争格局正在制造更多问题,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Layer 2 的主要挑战在于集中化和互操作性。当前许多 Layer 2 区块链依赖集中式排序器运行,这可能导致交易审查、交易重新排序等问题。此外,Vitalik Buterin 在最近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Layer 2 正在努力实现互操作性。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 Layer 2 当前混乱状态的关注,进一步导致流动性分散和用户体验复杂化的局面。

尽管高级汇总设计试图缓解这些痛点,但最近出现的所谓“原生汇总”设计虽然旨在解决 Layer 2 的集中化问题,却也可能剥夺项目的价值,从而阻碍其广泛采用。因此,原生汇总是否能彻底解决以太坊的紧迫问题仍值得怀疑。

既然 EVM 自身面临如此多的挑战,为何不另辟蹊径,而是继续依赖 Layer 2?是否存在更优的解决方案?根据 L2BEAT 的数据,运行所有主流 Layer 2 每年的成本约为 9553 万美元。与其花费更多资金构建和运行更多的 Layer 2 及互操作性解决方案,为何不专注于优化现有的基础层呢?

超越 TPS:更准确的性能指标

为了打造性能最高的 Layer 1 区块链,行业首先需要重新评估衡量区块链性能的方法。大多数区块链目前关注吞吐量,使用每秒交易数(TPS)来比较不同链的性能。然而,尽管许多人认为提升 TPS 是实现加密货币主流采用的关键,但遗憾的是,TPS 并不能进行同类比较,因为不同类型交易所需的计算资源差异巨大。

例如,一次 Ether 转账需要消耗 21,000 单位的 gas,而一次 ERC-20 转账则需要 65,000 单位的 gas。这表明,TPS 在衡量大规模交易和网络吞吐量时并不具备实际价值。

必须开发一种更能反映网络计算能力的新标准化性能指标,以充分挖掘区块链的潜力。在此背景下,一种名为“每秒 gas”的替代指标应运而生——该指标根据处理交易所需的 gas 费用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型的交易。虽然 TPS 更适合评估简单的 ETH 转账,但每秒 gas 能够描绘更全面的图景,因为它涵盖了所有计算工作,包括复杂的交易。

鉴于这一指标的创新性,测量所有链的每秒 gas 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区块链发展的关键一步。

回归基础:Layer 1 的重要性

由于许多以太坊研究人员专注于以汇总为中心的路线图,Layer 1 的功能长期被忽视。作为整个加密生态系统的骨干,Layer 1 是扩展 EVM 的核心。为了应对 EVM 的可扩展性挑战,Layer 1 必须从头开始重建 EVM,并将性能置于首位。

随着交易量的激增,EVM 面临严重的网络拥塞和高昂的 gas 价格。现在是 Layer 1 扩展以容纳下一代用户的时候了。并行化等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吞吐量,同时结合对 EVM 共识机制和存储解决方案的改造,将为行业树立新的性能标准,并为开发者提供更友好的环境。

扩展 EVM 的正确路径

过去几年,Layer 2 被普遍视为提供最便宜、最快捷交易执行方式的答案。然而,Layer 2 并非 EVM 真正需要的解决方案。从第一天起,Layer 1 才是解决 EVM 可扩展性问题的真正关键。

现在是时候采用更精准的性能指标,并将注意力转向提升网络性能。这些变化将为 EVM 发挥其最大潜力铺平道路,带来前所未有的可扩展性和效率水平。EVM 的未来取决于行业的共同努力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