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析表明,全球住房格局的主要矛盾已从单纯的住房短缺转变为供给、需求、负担能力和可及性之间的错位。这种错位由人口结构变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所驱动,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不稳定,并使人们对住房安全的担忧日益增加。近期数据显示,作为预测经济衰退的关键变量之一,住房相关指标已降至疫情封锁以来的最低水平,暗示挑战正在不断升级。

在包括美国在内的高收入国家,某些地区的住房供应量甚至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然而,住房分布仍然呈现显著不均衡现象:城市中既有大量空置房屋,也存在无家可归者。问题的根源并非住房总量不足,而在于住房质量、地理位置和可负担性之间存在严重失衡。例如,在交通便利地区,缺乏经济适用房导致许多人仍滞留在过大的住宅中,这进一步加剧了住房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这一模式并非仅限于美国。在日本,农村地区有超过900万套空置房屋,而城市中心的需求却持续旺盛。意大利一些城镇则采取了以低至1欧元的价格出售房屋的政策,并提供经济激励措施,吸引居民迁往人口稀少的地区。与此同时,在墨西哥等国,郊区住宅项目由于缺乏基本服务设施而长期闲置。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住房危机不仅源于供给不足,还与区位选择和政策效率低下密切相关。

面对公众对住房问题的关注,政客们往往提出大规模建设计划,例如承诺每年建造100万套住房。然而,这类目标虽然看似雄心勃勃,却通常未能解决土地获取、分区限制以及住房负担能力等根本问题。许多政府过于注重量化目标,忽视了质量成果,导致新建住房位置不当或价格超出最需要人群的承受范围。正如一位东南亚住房官员所言:“当前的目标是‘量化的,而非质量的’”,这凸显了政策改革的紧迫性。

要破解住房危机,必须从数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土地使用规则以促进填充式开发,通过公私合作扩大可负担土地的供应,并升级改造非正式住区而非简单重新安置居民。此外,鼓励缩小住房规模、利用未充分利用的空间,有助于更好地平衡住房供应与实际需求。将住房开发与交通、学校和公共服务协调起来,对于建设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社区同样至关重要。

住房危机已不再只是地方性或国家性问题,而是成为一项全球性挑战,需要通过系统性且以区域为重点的政策加以应对。如果当前趋势持续下去,住房供需之间的不匹配可能进一步加剧经济压力,包括深化不平等和引致政治不稳定。因此,重新审视并调整住房政策,将是实现可持续和公平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