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夫对比特币的批评引发讨论 为何比特币不能简单归类为骗局

近日,知名经济学家彼得·希夫再次对比特币提出严厉批评,称其为欺诈。他将近期比特币价格的暴跌以及与黄金表现的对比作为主要论据。尽管比特币价格一度跌破 9 万美元,较历史峰值下跌 28.5%,但希夫更关注的是比特币兑黄金的价格比率。数据显示,比特币兑黄金的价格已下跌约 40%,而黄金价格则保持在每盎司 4000 美元以上。

希夫的核心观点:比特币是“数字黄金”的说法不成立

希夫认为,这暴露了所谓“数字黄金”概念的虚假性,认为它是一种失败的对冲策略,同时也是一种不稳定的价值储存手段。他的论述虽然带有主观色彩,但并非毫无依据。他强调比特币与黄金的比较,并指出比特币尚未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一种可靠的通胀对冲工具,也未能取代黄金作为广泛认可的价值来源。尤其是在波动性方面,这种比较显得尤为脆弱。

TradingView提供的BTC/USDT图表

如果你在比特币接近历史高点时买入,尤其是与黄金相比,亏损的可能性极高。然而,如果因此将比特币称为骗局,则显然过于武断。欺诈的核心要素在于欺骗行为——即某公司或机构故意捏造事实以误导投资者。而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没有首席执行官、没有公司实体,也没有营销团队来承诺固定收益。

无论好坏,比特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于市场信念、投机行为和共识机制。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欺诈性的,而是使其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任何潜在的欺诈行为都需要由控制网络或操纵流动性的恶意多数群体实施,但截至目前,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为什么比特币不能被定义为骗局

根据设计,比特币的公开账本具备高度透明性。比特币是透明的,所有比特币都可以追溯,每一笔交易都可审计。虽然比特币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诈骗行为或虚假交易,但比特币本身并非骗局。希夫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即比特币目前尚无法完全胜任“数字黄金”的角色。

相较于黄金,比特币的长期价值储存能力仍显不足。然而,将其直接称为骗局无疑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同时也提醒我们,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资产,仍有许多需要证明的地方,特别是在与那些无需依赖牛市周期即可保持价值的资产进行比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