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远的转型。从过去投机性的代币狂潮,到如今机构主导的数字资产基础设施争夺战,这一转变正为私募股权基金开辟新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被称为加密领域“镐与铲”的公司,这些企业专注于构建工具、数据平台和交易系统,成为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漩涡游戏:基础设施整合的战略蓝图

BitMEX 联合创始人 Arthur Hayes 正全力押注于这波趋势。据 Ecoinimist 报道,他的家族理财办公室 Maelstrom 正在募集一支规模达 2.5 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用于收购中型加密货币基础设施公司,重点关注交易平台和分析工具等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企业。CryptoBriefing 的数据显示,该基金计划投资四到六家公司,通过特殊目的载体 (SPV) 每笔交易投入 4000 万至 7500 万美元,Maelstrom 将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其中。这种策略与 Hayes 过去以代币为中心的投资方向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行业的逐步成熟。

这支基金专注于“非代币股权”,迎合了投资者对稳定、可预测收入流的偏好,而非传统加密资产的价格波动。正如 CoinCentral 所指出的,Maelstrom 的方法类似于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买银行,不买股票”的逻辑——控制底层系统比单纯持有资产更具战略价值。在监管不确定性与市场波动并存的背景下,基础设施被视为更具防御性的长期投资。

更大的图景:400亿美元并购浪潮与DAT驱动的增长

Maelstrom 的基金并非孤例。IMP News 的研究显示,2025 年加密基础设施领域的并购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已完成超过 400 亿美元的交易。其中,Coinbase 以 29 亿美元收购 Deribit,Stripe 以 11 亿美元购入稳定币平台 Bridge,这些案例凸显了“买多于建”的战略,旨在快速实现合规性和运营规模。

与此同时,数字资产库(DAT)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欧华律师事务所(DLA Piper)的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 200 家上市公司在其库中持有数字资产,总管理规模超过 1150 亿美元。机构采用的增加催生了飞轮效应:随着 DAT 的扩张,管理和保护这些资产的基础设施需求也水涨船高。例如,BitMine 和 Verb 分别持有 29 亿美元和 5.58 亿美元的以太币库。

通币

CoinDesk 的一篇报道强调了这一点,展示了许多公司如何利用先进的质押、衍生品和收益生成工具——这些服务正是当前私募股权关注的基础设施公司所提供的。

案例研究:镐和铲如何创造回报

MoonPay 以 1.75 亿美元收购基于 Solana 的支付处理器 Helio,是基础设施整合价值的典型体现。通过整合 Helio 的链上支付功能,MoonPay 不仅扩展了其业务范围,还成功将自身定位为加密支付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节点。

锻造全球

同样,Chainalysis 收购人工智能驱动欺诈检测公司 Alterya 的案例表明,合规服务已成为受监管机构不可或缺的工具,帮助它们应对数字资产交易的复杂性。这些交易揭示了一个重要洞察:最有价值的加密公司是那些解决现实问题的企业。与投机性代币项目不同,基础设施公司拥有经常性收入、明确的利润率和网络效应,为私募股权提供了可预测的回报和更低的风险。

未来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前景广阔,但挑战依然不容忽视。针对加密基础设施的监管审查正不断加强,尤其是在美国和欧盟地区。根据普衡律师事务所发布的最新指南,《企业透明度法案》(CTA)要求私营实体提交受益所有权报告,迫使私募股权公司重新调整其基金结构。此外,行业的快速增长在某些领域引发了估值泡沫,需要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

然而,长期基本面依然令人鼓舞。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显示,由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驱动的数字基础设施,预计在 2024 年将成为一个价值 500 亿美元的行业。随着更多资本涌入这一领域,未来十年可能会涌现出类似 Visa 或 SWIFT 的加密基础设施巨头。

结论:基础设施时代已然到来

“镐与铲”策略不再局限于小众领域,而是成为加密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石。Arthur Hayes 的 Maelstrom 基金,以及更广泛的并购活动和 DAT 的增长,标志着基础设施正式成为加密行业的核心价值驱动力。对于私募股权而言,这是一个独特的机遇,使其能够在数字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如同传统基础设施投资者数十年来所做的那样。

在这场新的淘金热中,真正的黄金并不在于代币本身,而在于支撑它们的系统。赢家将是那些构建、收购和优化加密工具的企业与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