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新画作《城堡 (对阵纳尔多)》并非仅仅始于画布,而是源自一种低语——一幅图像在匿名之手间以数字方式传递,在互联网上被转发、混编、存档,并最终被神化。如同我的许多作品一样,这件作品基于历史碎片和符号,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迷因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文化的基石。它们不仅反映文化,更书写文化。

去年(2024年),我在阿布扎比举办了一场个展,主题围绕三明治连锁店赛百味(Subway)成为首批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快餐店之一这一历史细节展开。这一小事实却引发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概念探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消费”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作品探讨了快餐、迷因(meme)以及数字注意力之间的交叠关系。展览结构严谨、精准且极具迷因性。

《城堡》正是来自类似的地方。

2013年,Reddit上出现了一篇如今已成为传奇的文章,标题为“我是来自未来的时间旅行者,来请求你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作者自称来自2025年,他警告说,未来将由比特币塑造,但并非如许多人所期望的那样是乌托邦。相反,这是一个阶层分化的社会,早期采用比特币的人变得富可敌国,而其他人则被抛在身后。无论是讽刺、虚构还是真诚的警告,这篇文章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并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比特币文化和模因架构的一部分。

多年后,另一位匿名用户通过视觉形式呈现了这一警告。城堡 v.1可能是在4chan上创作的,其中有一座巨大的塔,由借用的图像拼凑而成——最引人注目的是背景来自于Alexander Mikhalchyk油画中的巴别塔,红色调尤为突出——与佩佩、沃杰克和博格丹诺夫双胞胎等标志性的互联网人物形象交织在一起。画面混乱、滑稽且不祥,迅速走红。各种版本在不同论坛上流传,甚至门罗币、以太坊和其他基于比特币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出现了变体。围绕它,一个完整的神话逐渐成形。

我无法停止思考那幅画。它的象征意义、垂直性以及警示意味深深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个表情包,而是一张地图,一张用互联网语言讲述的力量与信仰的视觉图式。然而,它从未被实体地绘制过,也从未被赋予应有的重量和永久性。就在那时,我决定创作一幅我认为是第一幅完全手绘的比特币城堡迷因油画。

城堡 (对阵纳尔多)这幅画宽7英尺,高5英尺,完全由手工油彩绘制,耗时六个月完成。画中的塔楼是原创设计,参考了勃鲁盖尔对巴别塔的描绘构建而成。叠加的佩佩、僧侣、贵族,甚至耶稣的形象,都是向v.1版本致敬,并经过重新构想,以绘画般的细腻手法融入其中。这里没有任何复制粘贴的内容,每一寸都旨在营造一种神话般的、不朽的氛围,并忠实于迷因本身的重量。

就像我所有的作品一样,它旨在唤起宏伟、戏剧性和象征性的密度。它让人感觉像是来自未来过去的遗迹——从数字文明的废墟中挖掘出来的东西。我已故的教授曾告诉我,最好的艺术兼具民俗和挑衅。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而这正是网络迷因的本质。它们是现代民间传说,以压缩的符号编码信仰、身份、警示和渴望。它们或许始于玩笑,但玩笑始终是传递更深层真理的载体。迷因不仅存在于网络,还塑造着我们对现实的期望。

城堡 (对阵纳尔多)这幅作品将通过Scarce.City进行拍卖,并在拉斯维加斯比特币大会(全球最大的比特币爱好者聚会)上首次亮相。它不仅仅是一幅画作,更是一种回应、反思和提醒。因为最终,正如我常说的:你会成为你所迷恋的人。

这是X-Nardo的客座文章,表达的观点完全是他们自己的,并不一定反映BTC, Inc.或比特币杂志的立场。